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即以各種綾錦紙絹對古今紙絹質地的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美化或保護修復。
在宣紙和絹素上所作的書畫,因其墨色的膠質作用,畫面多皺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觀賞、流傳和收藏。只有經過托裱畫心,使之平貼,再依其色彩的濃淡、構圖的繁簡和畫幅的狹闊、長短等情況,配以相應的綾錦紙絹,裝裱成各種形式的畫幅,使筆墨、色彩更加豐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藝術性。
步驟概述
裝裱工藝大致可分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許多小的工序。
部分為定型備料,包括制漿糊、畫心托底、托綾絹等。
第二部分上漿托紙,包括調試漿水、配托紙、潤畫心、上漿托紙、刷漿口、上墻繃平晾干。
第三部分裁畫心、下料,包括畫心下墻,取正方裁、量裁鑲嵌材料。
第四部分畫心與鑲嵌材料的組合、定型,包括鑲局、鑲牙子、鑲邊、鑲天頭地腳、卷邊或沿邊、上釘角等。
第五部分復畫上背,包括配復背紙、裱件的悶水潤性,刷復裱上畫和排平,加輔料、上墻、繃平。
第六部分完成,包括下墻、打蠟、剪邊、裝天地桿軸,掛網結帶。
由于裝裱的類別和款式不同,它們的工序材料也各有差異,而每個裝裱師的經驗、習慣手法各異,各自的操作方法也不盡相同,裝裱藝術又是一門工藝性強的專門技術,而且需要實際操作,反復實踐才能逐漸掌握。這里只能簡要談幾種最基本的、簡單易行能自己動手托裱的方法 [1] 。
軸頭,用在掛軸式和手卷式的裝裱中。前者多用紫檀木、紅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屬等制成,呈蘑菇頭等形狀,安裝在地桿的兩端,既起到裝飾作用,又便于畫卷懸掛。后者常用象牙、瓷及金屬等材料為主,圓形裝于卷尾的上下兩端。
畫桿,分天桿、地桿,以杉木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桿要一定重量。
繩、帶、用于捆扎別緊裱物。
另外還須備有一些化學藥品,加高錳酸鉀、草酸、過氧化氫、丙酮、乙醚等,用于清除霉跡、污跡等。
狀況選擇暫時性加固方法,并可搭配濕揭、乾揭運用。范定甫在研究中依模擬黏著劑存留在畫心表面的試驗,測量涂布對表面顏色的影響、清洗的效果、以及耐久試驗等項目。試驗結論為關於布海苔、甲基纖維素與漿糊三種所應用的黏著劑中,以布海苔對試樣的顏色影響、耐老化性能差,清洗後仍嚴重影響試樣的濕熱白度穩定性。清洗後有助於漿糊試樣的白度穩定性。三者之中,甲基纖維素的清洗度佳,耐老化性,對畫面顏色的影響最小收藏書畫的朋友,時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古舊書畫的揭裱。大多數的書畫收藏者購得古舊書畫后,便很隨意地就近找人揭裱了事。這是斷然不可的,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一件古舊書畫作品的成全與毀壞以及壽命的永暫。,建議可以甲基纖維素作為揭裱暫時性加固黏著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