鎢鋼,又稱為硬質合金,是指至少含有一種金屬碳化物組成的燒結復合材料。碳化鎢,碳化鈷,碳化鈮、碳化鈦,碳化鉭是鎢鋼的常見組份。碳化物組份(或相)的晶粒尺寸通常在0.2-10微米之間,碳化物晶粒使用金屬粘結劑結合在一起。粘結劑通常是指金屬鈷(Co),但對一些特別的用途,鎳(Ni),鐵(Fe),或其它金屬及合金也可使用。對于一個待定的碳化物和粘結相的成份組合稱之為“牌號”。
我國硬質合金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企業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不高。據不完全統計,199家硬質合金企業平均年產能176噸,平均年產量僅86噸,年產量在1000噸以上的企業只有4家。二是科技投入較少,缺乏高端技術人才,技術研發能力較弱。我國硬質合金工業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不到銷售收入的3%,科技研發水平不高,原創性核心技術成果較少。三是產品質量水平較低,產品結構有待調整。我國硬質合金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0%以上,但硬質合金銷售收入不足全球的20%,主要是由于高性能超細合金、高精度高性能研磨涂層刀片、超硬工具材料、復雜大異制品、精密硬質合金數控刀具等高附加值產品產量較少、深加工配套不足以及品種不全所致。
隨著鎢產業的不斷發展,金屬鎢原料消耗越來越大,可采資源越來越少,因此鎢的回收利用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關注,像美國、俄羅斯等國甚至先后建立了鎢的戰略儲備,日本于1775年成立專門的鎢回收委員會(簡稱WR委員會)。此外,在當今鎢業界,衡量一個鎢企業的技術、規模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就是該企業能否環保的回收利用二次鎢資源,加之與鎢精礦相比,廢鎢的含鎢量高且回收簡易,因此鎢的回收再利用成為了鎢行業的關注點。
隨著各國對鎢二次資源回收利用率的不斷提升,鎢資源回收利用的技術也在不斷增加,常見的有機械破碎法、硝石法、鋅熔法、電解法、浸出法、還原法、焙燒—氨浸法等,有些回收方法則因為環境污染大、回收率低等原因逐漸被淘汰了,如蘇打燒結法制取APT,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回收方法,如從鎢冶煉交換后液中鎢的回收方法;J.阿維德森發明的由燒結碳化物粉末、純WC或鶴礦石起始制備含鐵和鎢的材料的方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