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護車,是指救助病人的車輛。而車身上的“AMBULANCE”是反過來寫的,這是為了讓前面的汽車司機通過后視鏡直接看到正方向的Ambulance單詞,從而迅速讓道。
伴隨著警示燈的閃爍和警報器的呼嘯聲,毫無疑問,一輛救護車中趕往一個緊急呼叫的事故現場。所有的交通要道都會魔幻般為它放行。司機可以在車行道邊緣、人行道,甚至反方向上行駛——任何地方都行,只要救護車能通過。像奔赴火災現場的消防員一樣,救護人員也需要分秒必爭,因為這可能意味著生死之差。
在過去的40年里,救護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直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救護車的主要任務還僅僅是將人們從事故現場盡快運送到醫院。車內空間十分狹窄,只有一些非常基本的急救設備。然而從那以后,救護車和救護人員都發生了變化。
現代救護車的內部比較寬敞,使救護人員有足夠的空間去往醫院的途中對患者進行救護處理。現代救護車內還攜帶了大量的繃帶和外敷用品,可以幫助止血、清洗傷口、預防感染。車上還帶著夾板和支架用來固定病人折斷的肢體,并避免病人頸部和脊椎的傷害加重。車上也備有氧氣、便攜式呼吸機和心臟起搏除顫器等。大多數救護車上還帶有病人監護儀,可以在前往急診室的路上監測患者的脈搏和呼吸。這些檢測數據可以通過無線電發送到醫院。
許多現代救護車上的工作人員都是專業急救人員,特別是那些負責大型體育盛事、高速公路繁忙路段等高風險場合的工作人員,他們能夠進行高水平的急救處理。他們在現場和途中的專業救護經常能夠挽救傷者的生命。他們受過診斷患者傷勢的訓練,所以他們可以提前用無線電傳送數據,并建議醫院讓哪些醫護人員和技師做好準備,并備好相應的手術用具。
國內救護車使用現狀分析
在一些專業人員編寫的救護車開發研究方案中,從救護車的救護能力及應配備的醫療器械方面進行研究,并對開發救護車的性能提出了要求;從機械制造的角度,提出了在救護方艙上安裝可升降、伸縮、旋轉的吊臂,以完成搶救遇險飛行人員等任務;
軍事醫學院的專家從熱舒適性方面,運用熱舒適性評價指標,對救護車的救護艙內部的熱環境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改進熱舒適性的措施;
從農村的實際環境出發,提出了醫療用車的整體布局,拓展了相關車輛的開發思路,從依維柯救護車的整體布局、儀器的選型等方面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很多專家對救護車方面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尤其是人機工程學在列車手術區設計中的應用,提出了手術區設計時應遵循的原則及指標要求,體現出人機工程學的實際應用價值。有一些研發的企業研發的重癥救護車,率先使用GPS等定位通訊設備,并采用法國雷諾車日本五十鈴發動機,內部裝飾按照民用飛機的裝飾要求,整車具有先進的技術水平;
救護車專業司機
經過專業培訓的救護車司機,是能夠在一些特殊的路段以及不好的行車天氣條件下能夠且快速的行駛著。行駛的速度雖然也是比較重要的,但是當車上載有著重傷或者是重病患者的時候,且救護人員又在對他進行著急救措施時,平穩的駕駛是很重要的。能夠以高速行駛,并且在崎嶇的路面上不顛簸、轉彎不傾斜的情況下,是很需要駕駛員有著很高的駕駛技術以及高度集中的精神。救護車一般都是有著額外的翻車保護桿、動力轉向系統以及經過改造之后的后不懸掛,用以更大的保障其平穩的駕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