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模型設計是將房地產項目(如住宅社區、商業綜合體、產業園區等)按比例縮小,通過物理或數字形式具象化呈現的創作過程,其核心是還原項目規劃、空間關系與設計細節,同時滿足展示、溝通、決策等需求。它既是設計方案的 “可視化語言”,也是項目營銷、規劃審批、施工指導的重要工具。
常用材料與工具
方案概念模型的材料選擇以 “低成本、易加工、能傳遞概念” 為原則,常見組合如下:
材料類型 特點與適用場景 示例
基礎結構材料 支撐模型主體,易切割塑形 泡沫板(輕量、易雕刻)、卡紙(色彩豐富、適合分層)、木板(質感自然,適合大地色系概念)
線條與連接材料 表現結構框架、流線或邊界 鐵絲(靈活彎曲,模擬曲線)、竹簽(直線條,表現框架)、棉線(透明感,表現虛擬邊界)
肌理與質感材料 傳遞表面特性或氛圍(如粗糙、輕盈) 麻布(自然肌理,適合鄉村項目)、錫紙(金屬感,適合現代工業風)、海綿(柔軟感,模擬綠地)
透明 / 半透明材料 表現光線穿透、空間疊加或開放性 亞克力板(硬質透明,模擬玻璃)、紗紙(朦朧感,表現光影效果)
常用工具:美工刀、剪刀、熱熔膠槍、激光切割機(切割復雜形狀)、3D 打印機(快速制作異形構件)。
方案概念模型的核心是 “為創意服務”,流程靈活但需緊扣設計目標:
明確核心概念
先提煉方案的核心訴求(如 “如何解決場地高差”“如何實現人車分流”),模型需圍繞這一訴求展開,避免無意義的細節堆砌。
選擇表達語言
根據概念特性選擇形態、材料和比例:
若概念是 “流動性”,可用曲線造型 + 透明材料;
若概念是 “模塊化組合”,可用相同單元的幾何體塊拼接。
快速搭建與測試
先做小比例草圖或迷你原型,測試核心想法是否可行(如用黏土捏出大致形態),再放大制作。過程中鼓勵 “邊做邊改”,通過觸摸和觀察發現空間問題(如某處通道過窄)。
強化概念傳遞
用輔助手段突出核心(如用不同顏色標注重點區域,用箭頭指示流線),但避免過度裝飾 —— 概念模型的 “留白” 反而能引導觀者聚焦本質。
城市規劃模型的分類(按尺度與內容)
城市規劃模型的核心是 “匹配規劃層級”,不同尺度的模型聚焦不同問題:
規劃層級 模型類型 核心內容 尺度范圍 典型應用場景
宏觀(市域 / 縣域) 城市總體規劃模型 城市整體空間結構(如 “一主三副” 格局)、生態保護紅線、重大交通干線(高鐵、高速)、產業園區分布等。 1:10000~1:50000 政府決策會議(如確定城市發展方向)
中觀(片區 / 組團) 控制性詳細規劃模型 片區功能分區(居住 / 商業 / 工業)、路網密度、地塊容積率、公共服務設施(學校、醫院)布局等。 1:2000~1:10000 片區開發論證(如新區起步區規劃)
微觀(街區 / 地塊) 修建性詳細規劃模型 具體地塊的建筑布局、綠地率、日照間距、出入口位置、地下空間利用(如停車場、管廊)等。 1:500~1:2000 項目落地審批(如居住區規劃方案評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