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泳加工的本質是 **“電解、電泳、電沉積、電滲” 四個連續過程的協同作用 **,具體原理如下:
電解:當電極(工件為陰極或陽極,對應不同電泳類型)插入涂料溶液(電泳漆)并通直流電時,水分子在電極表面發生電解反應:
陰極(若工件為陰極):2H?O + 2e? → H?↑ + 2OH?(產生氫氣和氫氧根離子,使附近溶液呈堿性);
陽極(若涂料粒子帶負電):2H?O - 4e? → O?↑ + 4H?(產生氧氣和氫離子)。
電泳:電泳漆中的涂料粒子(樹脂、顏料等)因帶有電荷(通常為負電,少數為正電),在電場作用下向相反極性的工件(電極)定向移動,例如:負電粒子向陰極工件移動。
電沉積:當帶電涂料粒子到達工件表面時,因工件表面電荷被中和(如陰極附近的 OH?與負電粒子反應),粒子失去穩定性并沉積在工件表面,逐漸形成濕涂層。
電滲:沉積的濕涂層具有一定多孔性,電場作用下,涂料溶液中的水分子會從涂層內部向外部(溶液側)滲透,使濕涂層脫水、致密化,為后續烘干固化奠定基礎。
電泳涂裝階段:核心是 “電場沉積”,形成濕涂層
2.1 工件裝掛:將前處理后的工件固定在掛具上,確保工件導電良好(掛具需定期清理,避免接觸不良導致涂層漏涂);
2.2 電泳槽浸涂:將掛具與工件一同浸入電泳漆槽(漆液溫度控制在 20-30℃,pH 值 7.5-8.5),接通直流電(電壓 150-300V,電流根據工件面積調整),保持 1-3 分鐘。此時涂料粒子在電場作用下沉積在工件表面,形成厚度 15-30μm 的濕涂層;
2.3 超濾水洗:工件從電泳槽取出后,用 “超濾水”(電泳漆經超濾設備過濾后的清水)沖洗,回收工件表面滴落的未沉積涂料(循環利用,提升涂料利用率),同時減少后續廢水處理量。
現擁有廠房面積1500平方米,半自動電著處理生產線1條,打磨、拋光生產線1條,以及污水、廢氣處理設備各1套,現有生產員工40多人,其中高級技工程師2人,生產技術人員6人,自公司設立以來,一直秉承品質,服務至上,永續經營的宗旨。以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做為企業文化,為更多客戶在五金制品的表面處理工藝領域解決了不少的難題,讓他們的產品品質更具竟爭力,從而深得廣大客戶的支持和信賴。
電泳加工 vs 傳統溶劑型噴漆:直接的替代關系
噴漆是基礎的涂裝工藝,二者均用于非金屬或金屬表面的防護與裝飾,核心差異如下:
對比維度 電泳加工(陰極) 傳統溶劑型噴漆
核心優勢對比 1. 涂層均勻性:無死角(深孔、邊角全覆蓋),厚度偏差<5%;
2. 附著力與耐腐蝕性:劃格試驗 0 級,中性鹽霧>500 小時;
3. 環保性:涂料利用率>95%,無 VOC 排放,廢水易處理;
4. 自動化:適合流水線,人工成本低,穩定性高(返工率<1%) 1. 靈活性:換色 / 換工件僅需清洗噴槍(10-20 分鐘),適合多顏色小批量;
2. 初期成本:設備投資僅為電泳的 1/3-1/2(無需超濾、磷化系統);
3. 顏色豐富:可定制任意顏色,無需特殊配方;
4. 工件限制少:非金屬(如塑料)無需導電處理即可噴涂
核心劣勢對比 1. 靈活性差:換色需排空漆槽(4-6 小時,成本 1-2 萬元 / 次);
2. 顏色局限:以黑 / 灰為主,彩色成本高、穩定性差;
3. 工件限制:僅適用于導電金屬(非金屬需先鍍膜) 1. 涂層質量:易出現漏噴、流掛,邊角 / 深孔覆蓋率<70%;
2. 耐腐蝕性弱:中性鹽霧僅 100-200 小時,附著力易脫落;
3. 環保性差:涂料利用率僅 60%,VOC 排放高(需額外處理,成本增加);
4. 效率低:人工依賴度高,返工率 5%-10%,規模化產能低
結論:電泳是噴漆的 “升級替代方案”,適合規模化、高防腐需求(如汽車車身、工程機械);噴漆適合多顏色、小批量定制(如家具、小型裝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