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可以把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分為施工建造價段、正常使用階段和維修加固三個階段。研究人員及設計工程師把大量的努力用在如何保障建筑物在正常使用階段可靠的工作上。雖然施工建造階段存在著大量的未知不定性,但在該方面的研究工作卻相對較少。 對于一般性建筑物來說、建造時間一般為1-2年,其使用壽命大致為50年左右,然而,據統計,事故絕大多數發生在建筑施工階段。其中,腳手架、模板架這些臨時輔助施工設施的坍塌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腳手架坍塌原因分析)。可見,對腳手架體系的研究是一項必要、迫切和重要的工作。
施工腳手架的應用狀況從廣義上來說,在我國,一般將臨時架設在建造中的建筑物或結構物周圍為方便施工人員的結構施工或外墻裝飾作業以及為在操作時堆放建筑材料的輔助施工設施,或在混凝土澆注過程中為固定模板而架設的臨時支撐系統,統稱為施工腳手架系統。從狹義角度上來說,腳手架則一般則指前者。
腳手架的技術進步和革新進展與社會經濟及建筑業的發展是相協調的。高聳入云、聞名于世的古塔古剎同時也印證了我國古代腳手架應用技術的先進水平。我國是竹木腳手架的發源地,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前,在我國建筑施工中,主要使用木、竹腳手架,由于它的經濟優勢,目前,在我國雖然已經明令禁止使用,但部分地區依然在使用。20世紀70年代,隨著鋼鐵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在建筑施工模架行業中提出了“以鋼代木”的口號,促進了模板及腳手架的技術進步和革新。20 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得以大量推廣應用。70年代末,我國首次引進并開始建廠生產門式腳手架。80年代中期,我國鐵道部專業設計院 在吸收英國腳手架和門式鋼管腳手架優點的基礎上,研制成功了碗扣式鋼管腳手架。與此同時,用于高層建筑施工的新型腳手架、用于室內外裝修和設備安裝工程的工具式、移動式腳手架以及腳手架桿配件在構造模板支撐架、組合柱和井架的應用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于局層建筑以及高聳構筑物在建設工程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擴大,同時,對施工腳手架在可靠、快速和經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附著升降腳于架開始在建筑施工市場上出現并得以迅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