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殼蛋雞苗的育成期(通常指 4 周齡至開產前,約 4-20 周齡)是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溫度和濕度的合理控制直接影響其成活率、生長速度、體質健康及后續產蛋性能。以下是育成期綠殼蛋雞苗對溫度和濕度的具體要求及管理要點:
一、育成期溫度要求
育成期的綠殼蛋雞苗體溫調節能力逐漸完善,但仍需根據周齡逐步調整溫度,避免溫差過大導致應激。
周齡階段 適宜溫度范圍(℃) 管理要點
4-6 周齡 24-26℃ 從育雛期(3 周齡約 28-30℃)每周遞減 2-3℃,避免降溫過快(單次降溫不超過 3℃)。
7-10 周齡 20-24℃ 保持溫度穩定,此時雞苗活動量增加,過高溫度易導致采食量下降、體質虛弱。
11 周齡至開產前 18-22℃ 溫度過低會導致能量消耗增加、產蛋推遲;過高則可能引發熱應激,影響生殖發育。
關鍵原則:
溫度均勻性:雞舍內不同區域溫差不超過 2℃,避免局部過冷或過熱(如靠近門窗、通風口的位置)。
動態調整:根據季節、天氣及雞群狀態靈活調整(如冬季適當提高 1-2℃,夏季通過通風降溫)。
觀察雞群反應:溫度適宜時,雞群分布均勻、活動自如;溫度過高則張口呼吸、遠離熱源;溫度過低則扎堆取暖、發出尖叫。
二、育成期濕度要求
育成期濕度需保持在合理范圍,過高易滋生、引發呼吸道或腸道疾病,過低則導致粉塵增多、黏膜干燥。
周齡階段 適宜濕度范圍(%) 管理要點
4-10 周齡 50-60% 從育雛期(較高濕度 60-70%)逐步降低,避免突然下降導致雞苗不適。
11 周齡至開產前 45-55% 保持相對干燥,減少舍內水汽凝結(尤其冬季),降低球蟲病、霉菌病的發病風險。
關鍵原則:
濕度與通風結合:高濕時加強通風(如開啟排風扇),降低舍內水汽;低濕時可在地面適當灑水(避免積水)或使用加濕器,緩解粉塵問題。
避免極端濕度:濕度>65% 時,墊料易潮濕發霉,需及時更換墊料并加強清糞;濕度<40% 時,可通過噴霧增濕(水溫接近舍溫,避免冷水刺激)。
結合季節調整:夏季高溫高濕時,重點通過通風降濕;冬季干燥時,優先保證溫度再調整濕度,避免濕冷環境。
三、溫濕度協同管理建議
通風系統優化:通過機械通風(如負壓通風)控制空氣流動,既能調節溫濕度,又能排出氨氣等有害氣體,保持空氣新鮮。
監測設備配置:在雞舍不同位置放置溫濕度計,定期記錄數據,確保指標在適宜范圍(建議每天至少檢查 2 次)。
密度控制:育成期隨雞苗生長逐步降低飼養密度(如 10 周齡后每平方米飼養 8-10 只),避免密度過高導致局部溫濕度升高、應激增加。
墊料管理:使用干燥、透氣的墊料(如刨花、稻殼),及時清理潮濕墊料,通過墊料吸附多余水分,輔助調節濕度。
應激防控:溫濕度調整需循序漸進(如每天溫度變化不超過 3℃),避免頻繁或劇烈波動,減少雞群應激反應。
通過科學調控育成期的溫濕度,可確保綠殼蛋雞苗正常生長發育、增強體質,為后期高產穩產奠定基礎。同時,需結合飼料營養、光照管理、疾病防控等措施,形成綜合養殖管理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