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在公共空間的規則意識,做到不影響他人、尊重公共環境。
公共場所行為規范
保持安靜:在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等需要安靜的場所,不大聲喧嘩、不追逐打鬧。
遵守秩序:排隊購票、候車、上下樓梯時,自覺排隊,不插隊、不擁擠。
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愛護公共設施(如不刻畫桌椅、不踐踏草坪),節約用水用電。
特殊場景禮儀
做客禮儀:拜訪他人時提前預約,準時到達;進門后主動問好,聽從主人安排就座;不隨意翻動主人家的物品,離開時說 “謝謝招待”。
待客禮儀:家里來客人時,主動迎接,幫忙遞茶、拿水果;與客人禮貌交流,不隨意打擾大人談話。
四、少兒禮儀的培養原則與方法
家長以身作則:家長是孩子的任老師,自身的言行舉止會直接影響孩子。比如家長主動向他人問好、遵守公共秩序,孩子會自然模仿。
情景化教學:通過模擬場景(如 “模擬做客”“超市購物”)讓孩子實踐禮儀,或通過繪本、動畫(如《小熊過橋》《禮貌的小松鼠》)等生動形式,讓孩子理解禮儀的意義。
及時鼓勵與引導:孩子表現出良好禮儀行為時,及時給予表揚(如 “你今天主動分享玩具,做得非常棒”);出現不當行為時,耐心糾正,不指責、不打罵,說明行為的不當之處及正確做法。
循序漸進,貼合年齡: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制定目標,幼兒階段側重基礎問候、餐桌習慣;小學階段可增加社交溝通、公共禮儀的深度,避免超出孩子的理解范圍。

